2.1领导小组职责
发生行车安全事故时,小组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负责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预案经验教训。
2.2总指挥职责:负责应急处理的总指挥,协调各方,统一安排。
2.3成员单位职责:
2.3.1生产科职责:
负责救援情况的联络及指令的传达,保证救援小组同各救援组织之间,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沟通完成调度、汇报、通告、救援工作。
2.3.2保卫科职责:
进行人员的疏散和现场的警戒、维持秩序、疏通交通工作;安全警戒组
2.3.3综合科职责:
事故现场伤员的抢救和临时处置,并负责护送重伤员到相应医院治疗
2.3.4机动车间职责:
处理紧急事故的快速反应突击队,负责事故的抢修和灭灾工作,应急保障组等。
4处置程序
4.1报告程序
发生岗位应急 值班人员(含事件知情者) 生产科
车间应急处置小组
应急领导小组
4.2处置程序:
4.2.1事故发生后,最早发现人员按冷轧部报警程序,立即通知有关领导和人员。报警内容包括:报警人姓名、事故部位、事故概况、伤亡情况、可能造成的后果等。
4.2.2各部门及有关人员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赶赴现场,按职责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在搞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迅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态发展,如有人员受伤将伤员救出危险区域,组织好人员撤离、疏散,做好积存盐酸的清除工作。
5应急处理
5.1 行车突然停电应急处理措施:
5.1.1 把所有控制器恢复到零位切断电源
5.1.2 吊钩上吊有重物时通知下面人员离开。
5.1.3 司机不得离开操作室。
5.2 制动器失灵应急处理措施:
制动器失灵是指控制手柄回到零位后,吊钩或车体仍在运行。
5.2.1 机械方面原因:
⑴ 进行点车或反向操作,发出紧急信号,通知地面人员离开。
⑵ 司机应果断将控制器逐级推至最高档使吊物上升。当吊物接近上升限位时,再把控制器逐级推至下降最高档,反复操作至到吊物安全降落。
⑶ 同时操作大车、小车将重物移至安全场地降落。
⑷ 吊物上升时严禁碰触上升限位以防接触器释放发生吊物自由坠落事故。
在操作起升、大车、小车的控制器时应逐级推挡,严禁猛烈操作控制器以防过流。
⑸ 电器动作接触器释放,发生吊物坠落事故。
5.2.2 电气方面原因:
出现制动器失灵,通过点车或反向操作后重物仍在下滑可以判定是电气原因,应立即拉下刀开关或按下停止按钮切断电源,制动器制动将吊物停住。
5.3 重物下滑(溜钩)应急处理措施:
重物下滑是指起升机构制动后,被吊物件继续下滑的现象。
⑴ 采取点动或反向操作将吊物吊起,开动大、小车将重物安全落下后进行维修。
⑵ 产生重物下滑的原因是弹簧张力不足;制动器有卡滞现象;制动带脱落;制动器,接触器吸住不释放。
5.4 失控应急处理措施:
失控是指电动机处于工作状态而控制器对机构失去控制的现象。
起升机构失控的原因:
⑴ 较重负载停在空中,当再次操作上升或下降时,上升一档停留时间过长或下降一档停留时间过长,会出现电动机被重物拖着转动形成失控。
⑵ 控制线路、控制器出现故障;上升或下降接触器吸合后脱不开;接触器接触不良;集电器接触不良;电源缺相。
出现失控现象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或切断总电源。
1事故风险分析
我单位使用的煤气由山前煤气加压站转供,沿途经管线输送至我单位,另外在生产工艺过程中退火炉区、酸再生、制氢站等区域全部使用煤气。操作失误、设备或设施破损、检修过程中处理不当、煤气压力不稳等造成煤气设备设施泄漏,尤其以冬季为甚,极易引发着火、爆炸及人员中毒、伤亡事故,同时对大气造成污染。
2应急工作职责
事故发生单位的车间主任或班组长担任应急总指挥;分管副主任任副总指挥;岗位工为成员。
2.1总指挥职责:负责发布启动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协调各岗位实施现场救援,确保事故危害降到最低。必要时向厂部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一旦事故发生后,指挥、副总指挥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组织现场救援。
2.2成员职责:
负责应急事故处理的具体操作
4应急处置
4.1煤气大量泄漏,同时发生火灾事故:
4.1.1煤气泄露区域值班人员立即通知生产科,逐步调节煤气压力,缓慢关闭电动盲板阀和电动蝶阀,打开所有放散管,同时向管道内逐步送入蒸汽或氮气,严禁立即切断煤气,防止回火造成煤气爆炸事故。危险控制组(保卫科)要在上风侧立即接通消防水带,应急分队在水枪、灭火器的的掩护下,首先查明泄漏源。堵漏人员在掩护人员的掩护下,持合适的木塞进行堵漏。
4.1.2煤气停止燃烧后,立即关闭煤气管道蝶阀、盲板阀,切断煤气来源。
4.1.4接通氮气吹扫管,打开放散阀,对煤气管道进行吹扫。
4.1.4根据吹扫情况,煤气含量小于24ppm后,维修人员进行煤气设备、管道的抢修。
4.2煤气发生泄漏,但未发生火灾事故:
4.2.1煤气泄露区域值班人员立即通知生产科和公司生产部,逐步调节煤气压力,缓慢关闭电动盲板阀和电动蝶阀,应急分队首先查明泄漏源。堵漏人员持合适的木塞进行堵漏。打开所有放散管,同时向管道内逐步送入蒸汽或氮气进行吹扫。
4.2.2根据事态情况,维修人员进行煤气设备、管道的抢修。
4、注意事项
4.1紧急疏散时应注意:
4.1.1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4.1.2应向上风侧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
4.1.4不要在低洼处停留。
4.1.4要查清是否有人在扩散区与着火区。
4.2建立警戒区时注意事项:
4.2.1警戒区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
4.2.2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坚守岗位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4.2.4警戒区内严禁火种。
4.4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4.4.1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
4.4.2作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
4.4.4至少2-4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
4.4.4迅速将伤员转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
4.4.5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术。
4.4.6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4.4.7当人员发生烧伤时,迅速脱去患者衣服,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把水泡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4.4.8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送至医院救治。
4.4应急过程注意事项:
4.4.1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器具――空气(氧气)呼吸器。
4.4.2严禁火种,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备防爆功能。
4.4.4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灭火器掩护。
4.5空气呼吸器的佩戴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a背戴气瓶
将气瓶阀向下背上气瓶,通过拉肩带上的自由端,调节气瓶的上下位置和松紧,直到感觉舒适为止。
b扣紧腰带
将腰带公扣插入母扣内,然后将左右两侧的伸缩带向后拉紧,确保扣牢。如图七所示。
c佩戴面罩
将面罩的上五根带子放到是松,把面罩置于使用者脸上,然后将头带从头部的上前方向后下方拉下,由上向下将面罩戴在头上。调整面罩位置,使下巴进入面罩下面凹形内,先收紧下端的两根颈带,然后收紧上端的两根头带及顶带,如果感觉不适,可调节头带松紧。
d面罩密封
用手按住面罩接口处,通过吸气检查面罩密封是否良好。作深呼吸,此时面罩两侧应向人体面部移动,人体感觉呼吸困难,说明面罩气密良好,否则再收紧头带或重新佩戴面罩,如图八所示。
e装供气阀
将供气阀上的接口对准面罩插口,用力往上推,当听到咔嚓声时,安装完毕,如图十所示。
f检查仪器性能
完全打开气瓶阀,此时,应能听到报警哨短促的报警声,否则,报警哨失灵或者气瓶内无气。同时观察压力表读数。气瓶压力应不小于28MPa,通过几次深呼吸检查供气阀性能,呼气和吸气都应舒畅、无不适感觉。
使用
a正确佩戴仪器且经认真检查后即可投入使用。
b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观察压力表和报警器发出的报警信号,报警器音响在1米范围内声级为90dB。
c使用结束后,先用手捏住下面左右两侧的颈带扣环向前一推,松开颈带,然后再松开头带,将面罩从脸部由下向上脱下。
d转动供气阀上旋钮,关闭供气阀。
e捏住公扣笋头,退出母扣。
f放松肩带,将仪器从背上卸下,关闭气瓶阀。
g使用前的准备:身体健康并经过训练的人员才允许佩带呼吸器,使用前准备时应有监护人员在场,准备工作的内容有:
(1)、从快速接头上取下中压管,观察压力表,读出压力值。若气瓶内压力小于28MPa时,则应充气。
(2)、佩戴人员必须把胡须刮干净,以避免影响面罩和面部贴合的气密性。(4)、擦洗面罩的视窗,使其有较好的透明度。
1事故风险分析
我单位现有制氢站一座,400 m4的氢气球罐一个。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氢气泄漏事故,其泄漏量视其漏点设备的腐蚀程度、工作压力等条件而不同。泄漏时又可因季节、风向等因素,波及范围也不一样。事故起因也是多样的,如:操作失误、设备失修、腐蚀、工艺失控等原因。氢气泄露易造成火灾、爆炸及人员伤亡等事故,还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
2应急工作职责
事故发生单位的车间主任或班组长担任应急总指挥;分管副主任任副总指挥;岗位工为成员。
2.1总指挥职责:负责发布启动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协调各岗位实施现场救援,确保事故危害降到最低。必要时向厂部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一旦事故发生后,指挥、副总指挥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组织现场救援。
2.2成员职责:
负责应急事故处理的具体操作
4应急处置
4.1制氢工序、吸附塔、干燥塔、管道泄漏
a立即停止煤气压缩机和制氢装置的运行,氢气用户由球罐供应;
b关闭煤气总阀和压缩机一级入口阀,然后接通煤压机氮气吹扫软管,做好充氮气的准备工作。
c待制氢工序塔内的压力降至0.5Mpa以下时,打开氮气吹扫阀和煤压机吹扫口阀门,往制氢工序内冲入氮气。
d用氢气报警仪检测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时,缓慢打开400#放散总阀卸压。
e卸压后继续吹扫40分钟,然后关闭氮气吹扫阀,用氢气报警仪检测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
f经安环科派人确认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氧含量<1%时,对泄漏部位进行修复。
g处理完毕后,进行耐压试验,压力≥2.0 Mpa,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吹扫,检测设施内氧含量<1%时方可投入使用。
4.2氮氢混合气、氢气外送管道泄漏
a第一发现人立即汇报值班长、值班作业长和车间负责人。
b根据泄漏情况及波及的范围,值班长临时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40米内禁止火源,不得进行产生火花的一切操作。
c通知生产科,协调氢气用户、混合气用户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措施,做好停气前的准备工作。
d从球罐下部的氢气管道吹扫口处接通氮气吹扫软管,做好充氮气的准备。
e待用户停用氢气或混合气后,关闭氢气外送总阀PV402和手动阀门,然后,打开氮氢混合罐前PV601调节阀的旁通阀,打开氮氢混合的氮气阀门向管道内冲入氮气。
f用氢气报警仪检测管道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时,打开外送管道的放散阀卸压。
g卸压后继续吹扫40分钟,然后关闭氮气吹扫阀,用氢气报警仪检测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
h经安环科派人确认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氧含量<1%时,对泄漏部位进行修复。
i处理完毕后,进行耐压试验,压力≥1.5 Mpa,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吹扫,检测设施内氧含量<1%时方可投入使用。
4.4罐体泄漏:
a第一发现人立即汇报值班长、值班作业长和车间负责人。
b根据泄漏情况及波及的范围,值班长临时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40米内禁止火源,不得进行产生火花的一切操作。
c立即停止煤气压缩机和制氢装置的运行,通知生产科,协调氢气用户、混合气用户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措施,做好停气前的准备工作。
d关闭缓冲罐的出口总阀,从干燥塔底部的排污口接通氮气吹扫软管,做好吹扫的准备工作。
e待球罐压力降至0.4 Mpa以下时(用户使用、泄漏点放散),通知用户停用氢气和混合气,关闭氢气外送总阀PV402,并关闭手动阀门。
f打开干燥塔底部的排污阀和氮气阀门,打开调节阀PV402,向氢气球罐内冲入氮气。
g用氢气报警仪检测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时,缓慢打开球罐放散阀卸压。
h确认球罐内无压力时,吹扫40分钟,然后关闭氮气吹扫阀,用氢气报警仪检测无氢气报警。
i经安环科派人确认泄漏部位无氢气报警、氧含量<1%时,对泄漏部位进行修复。
4注意事项
4.1紧急疏散时注意事项:
4.1.2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4.1.4应向上风侧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
4.1.4要查清是否有人在扩散区。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和处理措施。
4.2建立警戒区时注意事项:
a根据事故程度建立半径100米-1000米的警戒区,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
b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c警戒区内严禁火种。
4.4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a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